在辽宁海城与岫岩交界的群山中,海拔876米的唐帽山如一顶冠帽静立。这座以风蚀花岗岩为骨的山峰,因1936年深秋那场惨烈战斗,成为镌刻着少年英雄壮歌的精神丰碑。
近日,沿着崎岖颠簸的山路,记者走上位于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镇小偏岭村三间房北沟的唐帽山山腰,探访89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传奇。
1933年秋,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中组建一支少共国际师,命名为少年营。1936年6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少年营随之扩充。这支由抗联子弟和抗日烈士遗孤组成的队伍,战士多为十五六岁,最大不过18岁,却凭着敢打敢拼的劲头赢得“铁血少年营”的威名。为打通与关内的抗战联系,抗联一军发起首次西征,少年营一连70余人在连长张泉山带领下,承担掩护大部队回撤的重任,沿岫岩、庄河边界西进。
“我爹说那时候小战士们每人两支枪,盒子枪别在腰上,小马枪扛在肩上,子弹袋鼓鼓囊囊的,看着就精神!”护林员谢文余站在唐帽山南麓的密林里,指着远处的山脊说。这支被日军视为“精锐”的少年部队,遭到大批敌人围追堵截,经海城交界碑翻越分水岭时,70人的队伍只剩27人。当他们退入唐帽山后,等待他们的是数倍于己的敌军和三面悬崖的绝境。
唐帽山的花岗岩地貌造就了峰高沟深的险峻地势,27名少年战士迅速抢占制高点,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从清晨9点到次日凌晨3点,他们与敌人激战18个小时,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枪托砸断了就拼刺刀。“山崖下那片野葡萄藤,当年救了三个娃的命啊!”谢文余指着三十多米深的山涧说,“我爹说那会儿山上的枪声停了,敌人以为把他们都打死了,谁知道最后还有仨硬骨头。抱定‘绝不当俘虏,不让敌人糟践战友尸首’的信念,三名战士先是趁着夜色将战友遗体推下山涧,又把枪支摔碎扔下悬崖,最后三人相拥跃下悬崖,万幸被山涧的野葡萄藤缓冲,昏迷数小时后苏醒,在河心土墩藏身躲过搜查,之后被抗日救国军救下。”
抗战烽火硝烟早已散尽,这段英雄事迹,也湮没在历史尘埃中。
我们站在当年战士们跳崖的点位,脚下是郁郁葱葱的山野,远处是炊烟袅袅的村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少年英雄勇赴国难、血战到底的壮烈场景。他们用生命谱写的英雄壮歌,正是支撑我们走过苦难、走向光明的精神力量。(来源:鞍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