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推开铁质栏杆的大门,一阵清脆的童声从老旧的二层小楼里传出。老师正一字一句地教着,孩子们咿咿呀呀地跟读,尽管发音并不清晰,但每一句都透着认真。这里是立山区友好街道友好社区的“星星的孩子陪伴计划”活动基地,16名孤独症、脑瘫儿童在这里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家”。
这个“家”,由100多名志愿者用爱心筑成。他们大多是退休老人,有的负责做饭,有的陪孩子上课,有的带孩子做康复训练。三年来,这个特殊的“大家庭”在艰难中起步,在温暖中壮大,用无私的爱为“星星的孩子”点亮了一盏明灯。
2024年10月,这座原本闲置的幼儿园小楼迎来了新主人。友好街道在得知众合公益团队的困境后,主动提供了这处场地。团队负责人郭伟杰回忆道,“孩子们终于有了明亮的教室、休息室,还有了户外活动空间。”
走进基地,一楼是教学区,五六名孩子围坐在一起,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旁边还有休息室和活动区,墙上贴满了孩子们活动的照片;院子里,几个孩子正在志愿者的陪伴下进行走步训练,笑声洒满每个角落。
郭伟杰与“星星的孩子”结缘,始于2021年的一次志愿服务。当时,一位孤独症儿童妈妈的一番话深深触动了郭伟杰。他当即决定,把自己闲置的地下室腾出来,免费提供给这些家庭使用。
付秀兰和付秀英姐妹俩是基地的“专职厨师”,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们准备午餐。“三菜一汤,荤素搭配,孩子们吃得开心,我们就高兴。”付秀兰说。另一位志愿者徐侠则负责接送孩子,“这些娃娃有的走路不稳,得牵着他们,慢慢来。”
三年过去,最初怯生生的孩子们,如今已把志愿者当成了亲人。“他们看到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会主动跑过来拉手。”郭伟杰说,“我做点小生意,把一半的利润投在这里。也有爱心人士送来米面油,但我们不接收现金捐款,怕管理不好辜负大家的信任。”
如今,基地最缺的是专业的康复器材。郭伟杰说,“我们的孩子都是定期到残联去进行训练,如果基地有这些设备他们就不用到处跑了。希望能有更多专业人士来指导,也欢迎更多志愿者加入我们。”
夕阳的余晖洒在二层小楼上,志愿者们仍在忙碌着,收拾教室、准备明天的课程。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陪伴。但正是这样的平凡坚守,让“星星的孩子”的世界,有了光和温暖。(来源:鞍山日报)